為什么培育“工匠精神”能引發廣泛共鳴?
想到了一個有趣兒的現象:外國人學中文,學得最快最好的一個成語是“馬馬虎虎”。究其原因,是我們馬馬虎虎的工作態度或者馬馬虎虎的自謙之詞, 在現實生活中太容易看見了。工作態度馬馬虎虎,工作標準“差不多就得了”,一夜暴富、一舉成名的浮躁,甚至是投機取巧耍小聰明……這些無疑都是“工匠精 神”缺失的表象。
中國作為一個擁有“四大發明”的文明古國,具有歷史悠久而技藝高超的手工業,薪火相傳的能工巧匠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傳世佳作。在現代工業中,我 國成為了制造業大國,卻缺乏巨匠。近年來國人到國外搶購電飯煲、馬桶蓋等物品的新聞,讓中國企業臉紅,這就是“工匠精神”缺失最直接最現實的危害。
是以國家的名義重拾“工匠精神”的時候了。“培育工匠精神”被寫進《政府工作報告》,這是國家的行動,更是時代的呼喚。
“工匠精神”講究精雕細琢、追求完美,是我們的優良傳統,也是我們的寶貴財富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“工匠精神”成就了“兩彈一星”等事業,也涌現 出了錢學森、陳景潤、時傳祥、王進喜、許振超等一大批追求卓越、愛崗敬業的代表人物。然而,一段時期以來,浮躁之風沖淡了“工匠精神”,一些企業生產出來 的產品,不能適應人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需求。與此同時,新的發展階段講究又好又快。因此,人們呼喚“工匠精神”的回歸,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。
經濟全球化,參與國際市場競爭,這樣的時代呼喚“工匠精神”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多年,網絡購物也打破了國境邊界,中國產品和服務已經深 深融入世界經濟。在人力成本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下,中國不可能再打“價格戰”,中國制造必然轉型升級。也就是說,中國產品和服務要占領國際市場,必須以品質 取勝。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,生產出更多更高品質的產品,沒有“工匠精神”的支撐就無從談起。
“工匠精神”是時代的呼喚,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題中應有之義。培育“工匠精神”重在弘揚精神,這絕不僅限于物質生產,還需要全社會各行各業 祛除浮躁,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、一絲不茍、追求卓越、愛崗敬業的品格,從而提供高品質產品和高水準服務。當前,“十三五規劃”已經開局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的目標就在眼前,我們已經踏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。要讓藍圖變現實,讓夢想成真,需要一磚一瓦的接力,需要每時每刻的努力。無論在哪個崗位上,我們都應該做一名專注的工匠。